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政府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

年來,各類公共衛生事件不斷發生,尤其是2003年的SARS疫情,以及2008年之毒奶粉事件,嚴重危害民眾健康,甚至重創社會經濟與安定秩序,因此,如何增強政府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成為政府當務之急;中國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7年以SARS、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為研究途徑,對昆明市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進行系統性研究,並提出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之決策依據。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之定義,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又可稱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發生突然,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之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急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情,其中傳染性疾病為構成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該研究團隊提出評估政府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之指標體系有四,分別為危機預防能力指標、預警能力指標、控制能力指標、學習能力指標,具體而言為防止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發生的危機預防能力、及時與準確的監測和報告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發生的危機預警能力、正確有效的控制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危機控制能力,以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之公共衛生危機學習能力。
從公共危機管理之目的與效果而言,危機預防遠比危機處理更為重要,預防能力則為各種防範措施在危機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包含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危機全過程之預防,該研究團隊區分危機預防能力評估指標有二級,一級指標為事前、事中及事後三個階段的完整性,分別體現在制度層面、機構層面以及訊息層面,三者相互聯繫、彼此作用,貫穿於危機管理的始終,並從此三方面細化一級預防能力評估指標,從而建立二級評估指標,共計廿五項,成為一級指標之具體化。
對公共衛生危機進行及時、準確、有效的預警,為政府展開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之關鍵,所謂預警能力評估,係指透過引入一套常態性的評量體系,通過評量體系的引導、約束和規範功能,使政府能夠對其公共衛生危機預警能力不斷進行自我檢驗和評核,從而增強其對潛在衛生風險的識別及有效把握風險轉化成危機的概率、趨勢和規模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損害程度。該研究團隊建構評估預警能力指標體系具有四原則,分別為全面性原則、敏感性原則、準確性原則、及時性原則。
公共衛生危機爆發過程的控制能力,在於危機事件出現時之及時有效的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並且有遏止風險擴大之能力,建構該項評估指標體系可從六個方面來觀察,其一、危機決策:包含危機決策機構、危機決策流程以及危機決策修正;其二、觀念控制:包含媒介的選擇、訊息質量與訊息效果;其三、控制人員團隊:主要從業務、素質、職業道德、能立及反應速度等方面進行觀察;其四、控制物資調配:為確保對危機事件的有力控制,需做好相關物資的儲備、運輸以及配送服務;其五、控制過程組織:控制過程為控制危機時,對人員、物資、經費綜合協調配合運作,以應對危機事件的一種能力表現,包含負責機構、組織方式、感染人員治療、為感染人員疏散情況等四方面;其六、控制成效分析:係針對已經控制住的局面,避免疫情的再次復發,並在此基礎上恢復日常運作,此指標包含疫情觀測點設置、衛生消毒以及人員安置等方面。
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學習能力指標體系,係評價政府相關部門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以及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總結、自我完善能力的指標,該指標體系需符合全面與精緻原則、應地制宜原則、階段性與目標導向原則、銜接性原則,以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中國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昆明市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為個案,分析評估政府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之四大指標面向與相對應之各種細項內涵,從理論基礎上發展出評估指標,詳盡且完備地呈現出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建構上之方方面面,對於政府擬定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策略具有實用之助益與貢獻。
參考文獻
《昆明市公共衛生危機管理能力評估研究》,2007年10月。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促銷元素--品牌,代言人



促銷(Promotion)是政策行銷的重要因子,如同私部門的促銷手法要建立品牌,政策行銷同時也該建立品牌與形象,像美國的護林熊(Smokey Bear)便是一個成功的品牌經營例子。


護林熊成為美國森林的保衛者己超過六十年, 載者國家公園管理帽,身穿牛仔褲,手拿剷子。他從1944年開始便成為美國預防森林大火的標誌,而在1952年,護林熊引起商業界的興趣,議會甚至立法通過取消護林熊的專有權利,將其納入農業部的管轄。1973年通過修正案,讓政府透過商業授權行為收取相關費用與專利權稅,然後將收益運用於防制森林火災的推廣上,護林熊這些年來有成千上百的商品獲得授權,並與各種活動進行合作。這些努力也使得森林大火的確有減低的現象。
成功的品牌形象對政府來說可以加深民眾對於品牌特色、精神和訴求的瞭解與接受程度,進一步地達成改變民眾的行為或使用程度的目的。
這就是護林熊
官方網站:Smokeybear.com


這是我國的水土保持娃娃:阿水妹和阿土哥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政策行銷的各種P

行銷的組合要素最常被探討的就是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和促銷(promotion),再繼之發展出更多的P,如5P(加上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6P(再加上政治,politics)。在政策行銷的要素討論中,Snavely(1991)提出了6P--原始的4P以及人員(personnel)、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加上法定權威(legal authority)--為政策行銷模型的重要元素(或工具)。Titman(1995)也提出類似的6P,只是用計畫(plan)取代了Snavely所提的政策分析。國內學者如丘昌泰等(2001)則特別指出夥伴(partnership)在政策行銷的重要性,原因是政府不可能獨力完成政策行銷的工作,必須要靠與私部門或是第三部門的合作來提高政策的可行性或成功率。其他學者如蘇偉業(2004)也提出類似的看法,指出行銷代理要獲取外界合作參與政策過程,與不同組織團體建立理念聯盟。

是故在談到政策行銷的P時,可以從4P, 5P, 談到6P,其中的內涵也要由作者自己去定義清楚。

標籤: 政策行銷

參考文獻:

Snavely, Keith., 1991, “Marketing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1(4): 311-326.

Titman, Lionel., 1995, Marketing in the New Public Sector,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丘昌泰, 2001,〈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問題糾葛與破解之道〉,《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台北:元照出版社,頁33-73。

蘇偉業,2004,〈公共政策行銷:理論、政治研究途徑與限制〉,主辦單位: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高雄:2004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關鍵年代與多元政治」學術研討會。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政策行銷園地

一九九○年代世界各國深受新公共管理觀點影響,展開一波波政府改革行動後,如何提升政府績效成為重要改革訴求之一,而攸關政府政績的政策制定以及行銷更具關鍵之影響性,因此,本園地著眼於政府政策之形塑與行銷,涵蓋多元的政策議題行銷思考,尤其是在災難頻傳之際,冀望能就災難之預防、處理等政策議題進行深入探究其政策行銷重要性,以作為檢驗台灣政府政策行銷良窳之準據。
政策行銷係以行銷之技巧促進公共政策與社會需求之互配;其目的是要辨識、預測及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並以最少的權威手段及最多的受眾愜意手段推展及執行政策,係結合公共部門行銷特殊考量及社會行銷等理論基礎(蘇偉業:2007);政策行銷為一種民主對話模式,更可促進審議式民主之發展。
政策行銷為公部門特殊之行銷模式,公部門運作與環境息息相關,從而政策行銷亦深受環境之影響,通常政策行銷環境受到社會環境、任務環境及組織特性等三大因素影響,因此,在複雜的公部門環境下,政策行銷理念是指政策人員在推動政策行銷活動時,所需服噟與秉持之基本概念,為政策行銷整體運作架構中之核心,主要包括政策倡導、政策對話、顧客服務與公民價值等四大概念。想要建構「顧客導向」的公共組織,必須將產出的政策是為對民眾的服務,而服務的提供是以「公民價值」為圭臬;政策行銷人員一方面扮演「倡導型角色」,將政策實質內涵傳達予標的群體,或是政策利害關係人,另一方面,則透過「政策行銷」機制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政策對話」,以使雙方得以理解彼此之意向與需求。
由於民主思潮的推動及公民意識的提高,政府部門開始積極將民眾之參與和社會公益納入公共政策的規劃與評估過程中。此外由於公民參與機制建立,廣泛運用新的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必須向私人企業一般回應顧客的需求與偏好,不在視民眾為受影響的標的團體而已,而是擁有選擇權的顧客。而公部門在其特殊環境的系絡下,如環境與組織的差異、利潤與非利潤導向、貨品與服務不同等因素,皆與私人企業不同,故政策行銷所具備之功能亦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政策行銷具有下列功能:
1. 加強公共服務的競爭力:政策行銷可以提升公共服務的競爭力,競爭產生不同選擇,進而做比較,所以競爭使政府部門發揮效率最佳策略。
2. 建立良好的公共形象:透過市場機能中行銷廣告的運作,樹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3. 促使公共服務商品化: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可以透過行銷的方式予以商品化,使其更能吸引民眾的購買與採納。
4. 創造民眾的需求:刺激消費者的需求,以購買公共服務。
透過政策行銷概念將政府政策系統性地傳達,使該政策得以順利推動,同時政策是需要透過公民參與,亦即政府與民間協力地制定政策,如此令民眾參與及政策瞭解,對於政策推動與行銷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亦可透過政策行銷機制來了解民眾的需求與其意向,進而使政府政策行銷成功地達成政策之良善目的。